老成都喪葬習俗之燒七習俗燒七,為民間通俗的說法,燒七不是成都喪葬習俗的特點,在我國范圍內(nèi)基本都有燒七的習俗。燒七被稱之為“七七追薦”,江浙一帶又將“七七追薦”稱為“水陸道場”、“水陸大會”、“水陸會”、“水陸齋義”等。其實際是民間辦喪事舉行的一種超度死者亡魂的法會,帶有宗教色彩。七七的起源在南北朝時開始出現(xiàn),并流行至今,在唐代時已經(jīng)很流行了。 燒七與佛教和道教都有關(guān)系,取決于當?shù)孛耖g習俗的民間信仰是佛教多一些還是道教多一些,而實際上民間已經(jīng)不太在于宗教的成分了,而是當一個習俗來祭奠親人,期盼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可以美好的生活。由于親人去世容易給家庭及親屬造成傷害,而燒七的儀式,可以通過時間來將這種傷害進行緩沖,使活著的人更容易接受親人的離世,從而更快恢復(fù)正常的生活。 燒七,一般是七個七,一共是49天。頭七(首七)一般是在死后的第六天舉行,就是從死的那天開始計算,第六天便是頭七,俗稱“敲頭六兒”。二七是死后的第十四天,以后類推。三七由和尚念受生經(jīng),晚上放焰口。四七,多由親戚出錢請和尚念經(jīng)。五七,應(yīng)請道士做,舉行水火煉度超度亡靈。六七一般是由女婿操辦。有地方風俗,六七以前,靈前只供素菜,六七正日,須女婿開葷。七七又稱短七、滿七等,這一天只放焰口。 撞七是指,燒七的日子遇上農(nóng)歷帶有七日子,如初七、十七。有點地方怕撞七,例如《撞七歌》:“頭七撞七,死鬼答的叫屈;二七撞七,靈床兒供在隔壁;三七撞七,喪家發(fā)跡;四七撞七,墻壁坍突;五七撞七,子孫有得吃;六七撞七,女兒發(fā)跡;七七撞七,眼睛突出”。也有的不怕撞七,如如杭州地區(qū),“死的不撞七,活的沒得吃”,認為死者無七相撞,會對活著的人不利。 成都喪葬習俗,燒七若撞到七就丟掉,就是“丟七”,也就是那個七不在燒紙祭拜;若沒有撞到七,七七時就丟掉,類似于撞七。燒七在古代習俗中是由分工的,比如說頭七是兒子,六七是女婿,還有侄女、侄兒等分工,不過現(xiàn)在因人口數(shù)量問題基本上不在在乎這些禁忌了。 關(guān)于大小七之說,有人認為頭七、三七、五七為大七,也就是說必須要燒紙祭奠的七,其他七可以忽略不少,其實都是可以的。因時代不同,環(huán)境不同,要根據(jù)實際情況做相應(yīng)的調(diào)整的,不可固守不變。 祥和殯儀服務(wù)公司原創(chuàng) |